棉織物又稱棉布,是以棉紗為原料織造的織物。棉織物以優良的服用性能成為最常用的面料之一,廣泛用于服裝面料、裝飾織物和產業用織物。棉是最受歡迎的衣服和家紡織物。多功能、柔軟、透氣、吸濕、全年穿著的舒適性、性能優良和耐穿僅僅是棉布備受歡迎的眾多品質中的幾點。
概念簡介
棉織物又稱棉布,是以棉紗為原料織造的織物。棉織物以優良的服用性能成為最常用的面料之一,廣泛用于服裝面料、裝飾織物和產業用織物。隨著紡織印染加工的深入發展,棉織物品種日益豐富,外觀和性能及檔次也不斷提高。
由于化學纖維的發展,出現了棉型化纖,其長度(一般為38毫米左右)等物理性狀符合棉紡工藝要求,在棉紡設備上純紡或與棉纖維混紡而成,這類纖維的織物以及棉織物統稱為棉型織物。
生產
棉織物的生產制造包括紡紗、織造和染整三項工藝過程,紡紗和織造是用機械方法把紡織纖維加工成紗線和織物的過程,染整則是用化學方法和一部分物理機械方法對纖維制品進行再加工過程,通過整理加工,可以提高纖維及其制品的服用性能并改善其外觀。
主要特性
棉型織物價格低廉,適用面廣,是較好的內衣、嬰兒裝及夏季面料,也是大眾化春秋外衣面料。棉織物的主要特性主要表現為:
1、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穿著舒適;
2、手感柔軟,光澤柔和、質樸;
3、保暖性好,服用性能優良;
4、染色性好,色澤鮮艷,色譜齊全,但色牢度不夠好;
5、耐堿不耐酸,濃堿處理可使織物中纖維截面變圓,從而提高織物的光澤,即絲光作用
6、耐光性較好,但長時間曝曬會引起褪色和強力下降;
7、彈性較差,易產生皺褶且折痕不易回復;
8、純綿織物易發霉、變質,但抗蟲蛀。
棉織物又叫棉布,是指以棉纖維作原料的布料。
棉織物吸水性強,耐磨耐洗,柔軟舒適,冬季穿著保暖性好,夏季穿著透氣涼爽,棉織物以其優良的服用性能而成為最常用的童裝材料之一,是最為普及的童裝面料。但其彈性較差,縮水率較大,容易起皺。棉織物色彩一般比較鮮艷,多用于兒童夏裝,休閑裝,內衣,運動裝等。
缺點
耐酸能力差,彈性差,縮水率大,易折皺,易生霉,如長時間與日光接觸,強力降低,纖維會變硬變脆,但抗蟲蛀,是理想的內衣料,也是物美價廉的大眾外衣。
品種
平布、細紡、府綢、斜紋布、嗶嘰、華達呢、卡其、貢緞、麻紗、平絨、燈芯絨、絨布、紗羅、牛津布
洗滌保養
1、棉織物的耐堿性強,不耐酸,抗高溫性好,可用各種洗滌劑,但盡量不要用洗衣粉,最好用透明皂或皂粉,皂膏。先用溫水將洗滌滌化開,等冷卻后再將衣物放入浸泡。不宜氯漂;
2、有色衣物洗滌前,可放在水中浸泡幾分鐘,但不宜過久,以免顏色受到破壞。
3、白色衣物可用堿性較強的洗滌劑高溫洗滌,起漂白作用;
4、貼身內衣不可用熱水浸泡,以免使汗漬中的蛋白質凝固而粘附在服裝上,從而出現黃色斑。
5、針織品最好不要機洗
6、不同色的棉織衣物應該分開洗滌;
7、不要用洗衣板或毛刷搓刷。
8、漂洗時,可掌握"少量多次"的辦法,即每次清水沖洗不一定用許多水;但要多洗幾次。每次沖洗完后應擰干,再進行第二次沖洗,以提高洗滌效率。
9、宜陰干,應在通風陰涼處衣服,避免在強烈日光下曝曬,以免有色織物褪色,內里朝外晾曬。
10、注意通風,避免潮濕,以免發霉。
11、貼身內衣不可用熱水浸泡,以免出現黃色汗斑。
12、針織品最好不要機洗,不可用力擰干,針織品不可用力緯向拉扯。
生產過程
棉針織物染整生產過程包括練漂、染色、印花、整理等工序。它對改善針織物外觀,改善使用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等有重要作用。
1、練漂:棉針織物練漂的主要工序有:煮練、漂白、堿縮、上蠟等。其中煮練、漂白等加工原理、用劑與棉布相同,不再重述。但棉針織物是由線圈聯結而成,紗線之間的空隙較大,易于變形,不能經受較大的張力,故加工時必須采用松式加工設備。下面簡單介紹堿縮和上蠟等工序。
2、堿縮:棉針織物堿縮即棉針織物以松弛狀態用濃堿處理的過程。棉纖維在濃燒堿液中膨化,織物收縮,織物密度和彈性增大,對組織疏松的汗布等織物加工,堿縮包括三個步驟,即浸軋堿液,堆置收縮和洗滌去堿。
3、上蠟:經練漂的棉針織物,棉纖維的油蠟物質去除后,纖維間的磨擦力增大。在縫紉時,因纖維不易滑移,針頭易把纖維扎斷而使織物產生針洞,影響穿著牢度。為解決這一問題,除嚴格控制工藝條件外,同時進行柔軟處理,即上蠟,將脫水后的織物浸軋石蠟乳液,再經脫液烘干即可。
4、染色、印花:棉針織物的染色、印花與棉布基本相同,不再復述。染色時應采用繩狀染色機等松式加工設備。印花采用手工印花或平版布動印花。
5、整理:棉針織物整理主要有防縮整理和起絨整理。棉針織物在染整加工中,易受到拉伸,積累形變,一經水洗,織物的積累形變就要回縮,引起尺寸改變。防縮整理是織物在濕熱松弛狀態強迫回縮,使織物尺寸穩定。對棉針織絨布需經起絨整理。起絨整理是將針織坯布浮線中的纖維拉出形也絨毛,使織物質地柔軟。手感豐薄,保暖性增強。棉針織物品品種不同,染整工藝過程也各不相同。
內容來源:棉麻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