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的分類多種多樣,不同的麻的有著不同的優缺點。我國對麻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朝以前,細亞麻做的衣服是王公貴族穿的,而苧麻和葛類做的衣服是平民百姓穿的。
麻的分類
麻類纖維品種較多,紡織上采用較多的韌皮纖維有苧麻、亞麻、黃麻、劍麻、大麻、槿麻、茼(qǐng)麻、羅布麻等。
麻的優點
穿著不粘身,吸濕性好,涼爽透氣,耐臟,強度高,抗蟲蛀。
麻的缺點
彈性差,易起皺,易縮水,易掉色,花色比較單一。
麻分類的細節描述
苧麻俗稱野麻、野苧麻、家麻、苧仔、青麻、白麻,苧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韌皮纖維。苧麻原產于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采用苧麻纖維作為紡織原料。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苧麻布,織工已很精細。歐美各國種植的苧麻,均由中國傳入。直至現在,產量仍以中國為最多,是中國著名特產,國際上有"中國草"之稱。巴西、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印度、朝鮮等國的產量居次,美國和前蘇聯南部也有種植。中國主要產區在長江流域,以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廣西、江西等省較多。
苧麻纖維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在工業上是制造帆布、繩索、漁網、水龍帶、鞋線、濾布、篷帳、皮帶尺等產品的上等原料。在衣著上,紡制的細布穿著挺刮涼爽,透氣吸汗,不貼身,易洗滌,是制作夏季服裝的良好原料,也是布制工藝品的理想原料。
亞麻俗稱胡麻、亞烏麻。亞麻科亞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韌皮纖維。亞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對氣候適應要求很強,北緯48~55度之間的地區最適宜種植。世界上種植亞麻的國家,主要有前蘇聯、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等,以前蘇聯產量最多,占世界亞麻總產量的70%以上。中國種植纖維用亞麻始于30年代,但沒有加以利用,全部供出口。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設備,在哈爾濱市建立了現代化亞麻紡織廠,為亞麻紡織工業奠定了基礎。70年代開發成功滌綸亞麻混紡產品,俗稱"麻的確涼",有染色、印花、色織等品種,很受消費者歡迎。
黃麻俗稱絡麻。黃麻屬椴樹科黃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說法不一,不過我國至少是圓果黃麻的起源中心之一。古代稱之為“綠麻”、“絡麻”,早在北宋《園經本草》中就有黃麻的記載。
黃麻的纖維具有吸濕性強、散水快、耐磨擦、表面常呈現干燥狀態等優點,主要用于制造麻布、麻袋、繩索和地毯等。黃麻的麻稈(麻骨)可制活性炭、隔熱纖維板,麻屑可作為造紙原料,其種子含油較高,可提煉工業和醫藥用油。
劍麻(Agave sisalana)學名為:Agave Sisalana Perrine。英文名:Sisal。別名:西紗爾麻,屬石蒜科,原產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其葉片如劍,故名劍麻。與上述麻類作物不同,劍麻可供觀賞,人們所用劍麻纖維來自其葉片。它的葉纖維粗壯、拉力強、耐水浸,可用于造紙或編制船纜,其副產品還廣泛應用于國防、工礦、農商、醫療多方面,譬如其葉汁可提出皂素,其中海柯、吉寧和替告吉寧等皂貳元可制成字甾體激素,用于治療皮炎或是作為避孕藥物等等。劍麻葉片呈劍形,硬而狹長,葉片一般長為100-140cm,寬13 -15cm,灰綠至藍綠色。劍麻具有喜溫、耐旱的特點,適于熱帶、亞熱帶廣大地區栽培。主產國家有墨西哥、巴西、坦桑尼亞等國,在中國主要生長于雷州半島及廣西部分地區。
劍麻葉片內含豐富的纖維,纖維細胞呈長形結構,細胞腔大而長,壁厚,具有纖維長,色澤潔白,質地堅韌,富有彈性,拉力強,耐磨擦,耐酸堿,耐腐蝕,不易打滑之特點,廣泛應用于漁業、航海、工礦、運輸、油田等事業上,以及用于編織劍麻地毯、工藝品等生活用品上。
大麻俗稱"火麻",屬桑料一中生草本。我國古來就有種植。早在東漢時期人們便知道大麻有雌、雄株之別,把雄株稱做“帛”,把雌株稱做“苴”。大麻纖維質地堅韌、耐腐蝕性強,除用做麻布、帆布等以外,還是生產卷煙紙和鈔票紙的上等原料;種子榨油可制造油漆、涂料;果實可以入藥。
槿麻,即大麻槿,原稱“洋麻”,又稱“紅麻”。錦葵科木槿屬植物。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韌皮纖維,俗稱洋麻、紅麻。經脫膠(俗稱精洗)后取得的韌皮纖維稱熟槿麻。莖高4~5米。下部葉心臟形,不分裂;上部葉掌狀深裂。花單生或叢生。莖部韌皮纖維,用于純紡或與黃麻混紡制織麻袋和包裝用布。也可用于家用和工農業用粗織物。
苘麻,又名白麻,通稱青麻、野麻、野苧麻、八角烏、孔麻。果實也有叫麻果的。植物的莖皮纖維可以制作麻繩、麻包、麻袋。種子(苘麻子)、全草及根入中藥,種子入蒙藥。全國各地都有野生或栽培;廣布世界各地。
羅布麻(學名:A. venetum L.),別稱紅麻、茶葉花、紅柳子等,直立半灌木,高1.5-3米,一般高約2米,最高可達4米,生長于河岸、山溝、山坡的砂質地,在中國淮河、秦嶺、昆侖山以北各省(自治區)都有羅布麻分布,有清火,降壓,強心,利尿。治心臟病等作用。
內容來源:棉麻風尚